2009年12月12日

生態廁所-尿跟糞的戰爭(灰水)

處理完了糞和尿,剩下一個重要的汙水就是灰水,其實它沒什麼定義,除了討論過的糞和尿外,洗澡,洗碗,洗衣等等主要的用水排放就稱為灰水,灰水的排放是最最最重要的工程之一,在台灣一般沒有適當的處理糞和尿的問題,而汙水處理通常就針對灰水而已,但仍不甚理想,我想就現有的工程(下水道)之類的更加改善,會讓環境更好


灰水直接排放的害處主要有兩個因素BOD(生物需氧量)和鹽類,兩者都是造成優養化的元兇,其實很多人不懂優養化,我簡單說明一下
正常的河流白天時溶氧量約為5ppm,到晚上大約下降到4或3左右,差異不算非常大,可以供動物晚上呼吸用,一旦有過量BOD進入,會耗損氧氣的量,增加細菌繁殖,繼續消耗氧氣,如果嚴重到連藻類晚上呼吸都沒辦法,那河流就沒救了,因為會有甲藻之類不太需要氧氣的生物出現,產生毒素,目前還沒有辦法處理;另一種優養化是鹽類流入河川,讓大量藻類孳生,這聽起來很好,白天氧氣可以達到7ppm左右,但到了晚上藻類也要呼吸,氧氣的量就會大量下降,甚至會不到2ppm,魚類無法生存,暴斃後又是BOD,增加細菌,最後就和剛剛的情況一樣大量甲藻孳生
說到這就讓我很度濫在水池丟麵包餵魚的人

所以簡單來說,處理灰水,第一要穩定氧氣的量,持續分解BOD,第二就是解決掉鹽類,不流入水中,這他X的不可能辦到,除非號高能量過濾再過濾,把BOD燒掉,把鹽類析出
另一種更爛的方法是濕地法,就是大自然的分解方式,把汙水扔到沼澤,經由長時間的分解和過濾,排放出乾淨的水,這往往要大面積土地和長久時間才能處理少量的水,有些河堤公園或濕地賞鳥都有這類的功能,但是這太慢了,不符合人類大量的汙水需求

所以這就讓我想起暑假海洋大學教授的演講,生物膜的處理方式,利用可以控制的優養化現象,解決BOD和鹽類,當時聽到這真是令我太感動了
他在河堤兩旁排一道像溜滑梯的斜坡,坡度約為1%,常度五六公尺,面向河流,溜滑梯內鋪滿土,種植各種作物,不要也可以,每天早上十點開放汙水讓水流過溜滑梯,水量不大,大概蓋過土表0.5公分,下午兩點關閉水流,一兩天後土表就會大量孳生藻類或苔蘚,每天照樣十點開,兩點關,每天大太陽下的光合作用就會快速消耗掉汙水內的BOD,根據測量可以達到7ppm,而鹽類被植物吸收,他實驗主要有空心菜,大葉美人蕉之類的水邊作物,可以供食用,重點是要管理和移除作物,才能持續吸收鹽類,講起來很簡單,這種又便宜又好用的設計解決了汙水的嚴重問題,但沒人要做
再詳細講一下,溜滑梯的目的在於控制水流和不使水流外洩,苔蘚可以提供大量光合作用,而且是"可控制的優養化",他附著在土表,要移除就移除,不會汙染大量水流,最後生產出來的作物還可供食用,前提是汙水內不含重金屬等會回歸到身體的汙染物即可
它的實驗約用了一分地,每天開四小時的水,什麼水?整個海洋大學師生每天用的水,一天約兩公噸,嘖嘖,一分地就可以這麼簡單又可以回收的處理方式,還可租給農夫使用,這正是未來我綠環境所要的汙水處理方式

水也可以不必排放到河裡,搭配濕地法可以提供穩定的生態水池水量,這我改天另外再另外設計和討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